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晓林
时间:2019-06-21 13:27:25
\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去年的世界老年旅游大会当时我也做了一个发言,主要讲在中国发展老年旅游对于中国老年人群体从经济上来讲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老年人不仅是消费的群体,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所以,老年旅游发展起来对经济社会发展很有助力,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发展中外老年旅游是我们国家民间公共外交的一种扩展。对于任何国家来讲,外交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的外交,比如说我们的外交部,还有领事馆;还有一种民间的外交,我们统称为公共外交,这个公共外交实际上是民间的中外游客的往来。所以,我们发展老年旅游,同时外国人到中国来可以看到中国的国情、山水、民俗;我们中国人到外国去,也可以体验、领略到外国的国情、山水、民情。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动公共民间外交。
今天我想讲一下,主题是“以旅游和游学来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现在旅游和游学不仅中国、也是在在世界比较热的词。每到节假日的时候,我们电视上可以看到场景,高速公路车辆非常拥堵,各个景点人流如潮、爆满,乡村游、度假游、亲子游、自驾游、家庭游等等名目繁多、目不暇接。还有我们国家的出境游、跨国游、多国游、深度游以及现在的北极游。显然在我国,旅游和游学正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时尚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要问的是这种趋势是偶然还是必然的,我想应该是必然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经济社会自身逻辑、演进的一种结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随性而为,是深深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的,发展旅游、发展游学有两个前提分不开的。
经济社会发展到了转型升级的阶段,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持续升级,休闲娱乐业勃兴,文化消费增强,现代服务业崛起。这是我国实现总体小康、摆脱贫困、向全面建成小康迈进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我国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现代化跃进。据我所知,山东旅游业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经占到5%,已经成为这个省劳动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是老百姓的生活富裕起来。群众生活的改善,财力的积累,使过去许多想做做不了的事情现在可以做了。走出家门、国门,外出旅游、游学,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项,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不仅很多年轻人、老年人现在随身出门的行李就是一个包,随时准备着,拎起来就走,这说明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时尚、成为他的生活主要内容,之所以这样和生活条件发生变化、富裕了、有空余时间了,身体健康又允许,想走出去看一看。
所以我想这两点归结起来,说明一个问题,即我们的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精辟地把它概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就是我们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从过去物质文化需求到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我们提出了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达到的高度,意识到时代的大背景,要看到旅游业的兴起是必然。
在旅游和游学中,我们看到很多年轻的身影。但旅游和游学不独为青年人所有,老年人同样喜爱和欢迎旅游和游学。在网上的图片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到祖国的名山大川、著名景点,在海南的天涯海角、北国的白山黑水,在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剑桥、非洲的丛林,都会看到老年人旅游和游学的身影和足迹。说明老年人同样喜欢旅游,而且把旅游作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人们要问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这些老年人为什么发生在今天而不发生在40年前,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一道社会风景,这道风景恰恰和这代老年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说,一个人脸上刻上了职业标记,刻上了你的人生沧桑,所以有些人会看面向就会知道你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行业,每个人经历什么方面,文化的基因、文化的元素会刻在你的脸上,为什么儿童天真烂漫的,因为他是同年、涉世不深、抱有幻想,为什么老年人饱经沧桑,经过了很多的思考、挫折、曲折,所以在脸上都写着,而这代老年人也留下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元素,我们讲这一代的老年人是在改革开放中不仅成长,而且老去的人,经过的很丰富,经过上山下乡、经历了很多危机,像唐山大地震,经历了很多天灾人祸,经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劳苦,老年人知道生活的甘苦。
其实,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熟知未必就是真知。10岁和60岁人说生活很难绝对不一样的,老年人懂得更多,这代老年人经过了风风雨雨,经过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所以他知道生活是什么,而且应该怎么生活。所以,我觉得这代中国的老年人选择旅游不是偶然,是必然。他懂生活,他有阅历、有知识,这批老年人由于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不在身边,很多在国外,即便在身边,也不会天天陪着你,所以自己的子女也是通讯录的一个铃铛而已。一个老人在地上心脏病以后,发出的感慨说了一句话,孩子只是在通讯录上。老人养老要靠社会,老人的生活也要靠社会,老年人不要缩在一个家庭之中也不要靠过去传统的家庭养老。这代老年人子女很少或者独子,据我所知,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空巢家庭占了60%。就说老年大学我碰到了很多从事老年教育的一些老同志,不止一个,可以说好几个都和我说过,孩子在西班牙、孩子在加拿大、在美国,有的成婚,有的没成婚,有的加入了别的国家的国籍,说明中国开放之后很多现象过去没有的都有了,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老人完全依靠子女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很多空闲想出去走走。
再一个因素就是时代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现在过去60岁、50岁在中国来说贫困地区就很苍老了,但是现在我们50、60岁的老人,应该说才迈进老年人的门槛,还是老年中的青壮年,还离老年人有一短距离,这得益于科技、医疗条件的发展,也得益于自身健康水平的提高。人的年龄、寿命延长了,所以这代老年人精力和身体也允许他走出去,所以我们说这一代老年人把旅游和游学作为自己的生活内容。作为自己的生活选项,也是一种时代进步的反映,也是我们国家发展之后,我们这代老年人在改革开放中,老下去的这些人身上带着的文化烙印,所以对老年人曾经说过,不能再把老年人想成老了以后把自己的足不出门、颐养天年、儿孙绕膝这样一种生活。
最近,中央提出老年人要自尊、自立、自强、自爱精神,我们提老年人要自爱,老年人首先要爱自己,如果说人类有一种奉献精神,为了他人而生活,中国人在老年人身上体现得太充分了,我们很多老年人把所有的一生都贡献给子女,到老了之后想的还是子女,为孩子的将来工作、住房、结婚甚至为孩子的下一代着想,唯独没有想到自己。所以,我们现在提出老年人要爱自己,要珍惜自己,要自爱心理,我想这是应该,不光中国老年人,世界上国际的老年人要有。老年人选择游学、选择旅游也是一种自爱的表现,是自尊、自立、自强的表现,这是中国老年人的特点。这代老年人有这个特点,中国老年大学、老年教育应该提倡这种趋势。
我们中国古人曾经讲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读书,不止是读书本上的书,也要读书本之外的大自然的书,大自然的书可能比书本的书更丰富,所以我们提倡老年人在课堂里学习琴棋书画,另一方面走出课堂到社会看一看秀美山川、名胜古迹。我曾经去过我们的青海,青海有一句广告词,一趟青海行,一世青海情,你去了一趟青海你会爱上青海。为什么这么讲?青海有很大的特点,它的高山和内地的高山绝对不一样的,它是一种原始的风貌,几千年、几百年之前是什么样的山,现在依然是什么样的山,它体现了我们的原始风貌,到那以后,他的草原非常辽阔,辽阔的草原和高大的山脉,使人们感到人类的渺小,所以说我们的宗教为什么在青海、西藏这一代非常发达。我也经常去看,我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宗教的起源我们深入探讨,有一点可以说明的,一旦人没法自己救自己的时候,或者救命出去你的亲人往往求助于宗教、上帝,宗教情结没法想象。中国有一句话五体投地,是五步一磕头,脚和手都要沾地,上千米的路,这么遥远,靠这种毅力一步步走过去,比如布达拉宫,这个毅力是很坚强的,这个坚强的力量来自于信仰、宗教。
我觉得走出去以后使我们懂得很多,老年人除了在课堂里学习之外,也要到社会上去学,也带来很多思考,比如说我们有些愿意去看一些寺庙,我们会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寺庙不论是佛教、道教,大多数名山大川里,西方不是,这是一个不同,西方的宗教这边是恕、祈祷,我们进去拜佛往往是拜菩萨、神灵、求这个、求那个,要什么东西,这都也许是一个不同,有的时候出一个笑话,被告也是拜菩萨,原告也是拜菩萨,最后没法断,中国的菩萨也很怪,这各宗教和国外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研究起来就很值得思考了。
我们中国的宗教有我们的优势,但是西方的宗教也有它的优势,离人很近,而且我们的宗教很远、很高大,为什么产生这个原因,以后进一步探讨,这些往往在书本里不一定看得到,到社会上去以后,我们就会看得很清楚。
老年教育要通过学习,通过一边在课堂学,一边在课外学,要把上下篇联系起来。老年教育现在正在兴起,刚成立一个新兴事物,老年游学特点是什么。刚才维拉斯也讲了一些,我想我在这里我也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主要觉得老年人在这个问题上,除了他看大自然之外,最大的一个特点,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旅游来自重自己的生命力,这个老年人还能活动、还有生命力,这个我觉得获得感特别强。老年人旅游回来以后,他觉得身体还行,这个老年人旅游中最大的快乐,最大的获得感,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成为旅游当中要探讨的老年人的特点,深度游、慢游这些特点、安全性都在里面。
我想,下一步通过我们进一步推广,使老年旅游标准完善起来、标准完善起来,使老年旅游、老年游学在整个社会成为一道令人向往的风景线。